法治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
编辑:鲁晓南
预审:杨国丽
终审:杨国丽时间:2020-08-12 点击数:
秋高气爽,丹桂飘香。在半山半水的小城——芜湖,为期十天的国培开始了。坐在大学的课堂,聆听教授的教导,知识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。教授们的儒雅气质和朴素交谈,让我印象深刻,倍感亲切,更被任课老师们的认真负责的态度所感动。
10月10日上午第一节课是合肥师范学院副教授傅文茹老师。从上午八点半开始,直到现在,除了中间休息五分钟,然后一直就没停过。本以为思品的讲座很枯燥,但是在傅教授的不断生动举例下,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,“道德、法制、法治”,在我们每个学员的心里都埋下了种子——法治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,普及全民教育。在老师点名,大家的互相交流后,班级的学习氛围更加融洽,也让我们所有学员都明白:其实树立这样的思维理念,不仅仅是自我法治素养的修养,其实也会引申到整个人生的规划理念当中。
下午聆听了南京市栖霞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李宝玉教授——道德与法治课程的“回家之路”讲座。通过他的讲解,让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那些编写教材的专家和老师们的辛苦与不易。编写者们思路清晰,目标明确,紧紧围绕课程标准,调整编写有效教材。经过一年多的努力,今年新编的《道德与法治》已经在一年级和七年级普用。讲座临近结束时,李教授的一席话又让我们眼前一亮:我们不能像风中摇摆的草,一瞬间怀疑技术路线,一瞬间,相信课程价值;一瞬间苦大仇深,一瞬间人伦道义。情绪与理智,分数与价值,都得管控。让我们一起,努力该努力的,坚持该坚持的,坚守该坚守的那些“回家之路”。
第二天上午是由马鞍山师苑小学李静校长给我们带来的讲座——从三个“一”谈品德课堂活动策略。李静校长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具体情况和步骤。师苑小学长期以来从三个“一”入手,有序、高效地开展品德课堂活动。这三个“一”分别是一部电影,一本好书,一件好事。别看就“三个一”,但这每一个“一”的分量可不轻哦。特别是“一部电影”中的“挫折教育”让我们都认同一致:现代社会的浮躁,在孩子们身上也或多或少有所体现。面临社会、生活、学习的压力,孩子们自我解压和解决困难的能力相当脆弱。此形此势,孩子们的挫折教育势在必行。正如李静校长所说:“一个真正爱孩子的老师,不是教他们怎么躲避挫折,而是教他们在挫折中怎么修复生命。
下午马鞍山花山区思品教研员王秀玲老师的讲座“例谈品德课教学中的‘求真’”,犹如一股凉爽的秋风吹入了我们每位学员的心田。她那温文尔雅的语态和轻柔腼腆的声音,让我们不难想象出工作背后的她是一位多么和蔼可亲,认真负责的人。“求真”二字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。王老师通过一个个实例向我们证明,只要你想“求真”,就一定能够真;只要你勇于“真”,就一定能够真;只要我们“真”了,孩子们也就真了。
纵观这两天的学习,专家老师们着重强调了《道德与法治》这门课程,其实这对我们来说也是较为陌生的课程。正如傅文茹教授所说,在我国小学教育的课程体系中,法治教育只是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,未能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。这种情况在农村学校尤为普遍,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很复杂,但笔者私以为,其中专职教师的缺失和法治意识的淡泊是两个最重要的原因。
其一,专职教师缺失。农村师资力量本就薄弱,学校教师不足,大体采取两位教师包一个班的形式,由语文和数学老师分担所有科目,这就导致难以实现由专职教师教授思品课,课程的专业性难以得到发挥,更难以实现课程专研和学生专学。在这种情况下,哪怕引进了思品专业教师,也大都会被调去教语文或数学,以解学校教师匮乏的燃眉之急。因此,唯有大量引进人才、留住人才,先解决农村教师短缺问题,专职教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才能,实现课程专研和学生专学。
其二,法治意识淡泊。学校和教师对小学法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,又没有专职教师、没有专业时间去从事法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。教师本身缺乏教授“法治精神”的意识,更难以将“法治意识”带入课堂。同时,很多年以来,在思品课的学习中,大部分教师的关注点都在道德准则、行为规范、纪律遵守上,很少甚至从未提及“法律”。学生们不懂何为“法”,又如何守法、用法、尊重法律,更如何懂得“依法治国”的重要性?
依法治国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,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,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,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,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。依法治国,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,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。因此,加强法治教育、重视学生守法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。作为教师,理当多学法、多懂法,提高自己的法治意识。也希望农村学校可以引进充足的人才,实现课程专研,让学生学得更明白、懂得更透彻,真正知法、懂法、守法。
作者:铜陵市铜官区映湖小学李群
埇桥区顺河乡马场小学马圣洁
二〇一六年十月十一日